11.6風險監測與控制
風險監測與控制指追蹤已識別風險,監測殘余風險、識別新風險、確保風險計劃的執行、并評估其降低風險有效性的過程。
風險監測與控制對與應急計劃實施相關的風險進行計量。
風險監測與控制是在項目生命期內不間斷地進行的過程。隨著項目的逐漸成熟,風險發生變化,考試/大或者是形成了新的風險,或者是原有的預期風險消失了。
風險監測與控制過程進行得好,可以提供有助于在風險發生之前制訂有效決策的信息。需要與所有項目干系人溝通,以定期評估項目風險水平的可接受性。
風險監測的目的是確定:
風險應對措施是否已按計劃實施。
風險應對行動是否像預期的那樣有效,是否需要制訂新的應對措施。
項目的假設是否仍然成立。
風險的原有狀態是否已經改變,以及其趨勢分析。
是否出現了風險觸發因素。
是否遵循了恰當的方針與程序。
是否發生或出現了以前未曾識別的風險。
風險控制可能涉及選擇其它對策、實施應變計劃、采取糾正行動,或重新規劃項目。風險應對負責人應當定期向項目經理和風險班子負責人匯報計劃的有效性、未曾預料到的后果,以及為減輕風險所需采取的路途糾正行動。
11.6.1風險監測與控制的投入
1.風險管理計劃(Riskmanagementplan)
2.風險應對計劃(Riskresponseplan)
3.項目溝通(Projectcommunication)
工作結果與其它項目記錄提供了項目績效與風險的有關資料。通常用于監測與控制風險的報告包括問題記錄本、考試/大行動/事項清單、危險警告,或風險升級通知。
4.額外的風險識別與分析(Additionalriskidentificationandanalysis)
對項目績效進行量度與報告時,以往未曾識別的潛在風險有可能顯現出來。對這些風險應執行六項風險過程的常規分析。
5.范圍變更(Scopechanges)
范圍變更常常需要新的風險分析與應對計劃。
11.6.2風險監測與控制的工具與技術
1.項目風險應對審計(Projectriskresponseaudits)
風險審計人員對回避、轉嫁或減輕風險發生等項風險應對措施以及風險負責人的效率進行檢查與記錄.風險審計在整個項目生命期間實施,以控制風險。
2.定期項目風險審議(Periodicprojectriskreviews)
在所有班子會議上,項目風險均應列為一項議事日程。在項目生命期內風險評級及其輕重緩急順序會發生變化。任何變化都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3.掙值分析(Earnedvalueanalysis)
掙值用于監測相對于基準計劃的項目整體績效。
掙值分析的結果可以揭示項目竣工時在成本與進度目標方面的潛在偏離。在項目與基準發生重大偏離時,應該對風險識別與分析進行更新。
4.技術績效量度(Technicalperformancemeasurement)
技術績效量度將項目執行期間的技術成果與項目計劃中的技術成果進度進行比較。如出現偏差,例如在某里程碑處實現計劃規定的功能,有可能意味著項目范圍的實現存在風險。
5.額外的風險應對規劃(Additionriskresponseplanning)
如果出現了風險應對計劃中未曾預計的某項風險,或者風險對項目目標的影響大于預期影響,考試/大因此有必要進行額外的應對規劃,以控制此項風險。
11.6.3風險監測與控制的產出
1.權變計劃(Workaroundplans)
權變計劃指對以往未曾識別或未曾接受的風險采取未經計劃的應對措施。
權變措施應恰當地記載并納入到項目計劃和風險應對計劃中去。
2.糾正行動(Correctiveaction)
糾正行動指實施應變計劃或權變措施。
3.項目變更請求(Projectchangerequests)
實施應變計劃或權變措施的結果,往往是要求變更項目計劃,以便應對風險。
4.風險應對計劃更新(Updatestotheriskresponseplan)
風險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當風險確實發生時,應當形成文字記載并進行評估。實施風險控制可養活已識別風險的影響或發生概率。風險級別應重新評估,以便恰當地控制新的重大風險。未曾發生的風險應當記載在案,并在風險應對計劃中加以注銷。
5.風險數據庫(riskdatabase)
風險數據庫是匯集、維護與分析風險管理過程中搜集與使用數據的存儲設施?荚/大利用數據庫可協助整個組織的風險管理,并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個風險管理方面所汲教訓的資料庫。
6.風險識別核對表更新(Updatestoriskidentificationchecklists)
根據經驗更新的核對表有助于未來項目的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