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考試復習--第5章項目范圍管理(三)
5.3PMP考試范圍定義
5.3.1PMP考試范圍定義的投入 1.范圍說明書(Scopestatement) 2.制約因素(Constraints) 在項目按合同執行時,合同條款中規定的約束因素往往是范圍定義的重要考慮因素。 3.假設(Assumptions) 4.其它規劃產出(Otherplanningoutputs) 應該評審其它知識領域各過程的產出,判斷它們對項目范圍定義是否可能產生影響。 5.歷史資料(Historicalinformation) 范圍定義過程中應考慮既往項目的歷史資料。既往項目的失誤與疏忽尤其有用。 5.3.2范圍定義的工具與技術 1.工作分解結構樣板(WBStemplates) 既往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WBS)往往可用為新項目的樣板使用。雖然每個項目都有獨特性,工作分解結構卻往往可以“重復使用”,因為多數項目與另一項目總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例如,一個組織中大部分項目的生命期往往相同或者相似,因此每個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往往相同或者相似。 2.分解(Decomposition) 分解指把主要可交付成果或子可交付成果分成較小的,便于管理的組成部分,直到可交付成果定義明晰到足以支持各項項目活動(規劃、實施、控制和收尾)的制訂。 分解包括下列主要步驟: (1)確定包括項目管理在內的項目主要可交付成果。 (2)判斷在此種細節的明晰度上是否能為每項可交付成果制訂合乎要求的成本與工期估算。“合乎要求”一詞的含義可隨著項目的進展而有所變化。對每個可交付成果,如果有合乎要求的細節,則進行第四步,否則進行第三步。 (3)找出可交付成果的組成部分。 。4)校驗分解是否正確: 低層次項對被分解項的完成是否必要與充分?若答案為否,則必須修改該構成部分。 每個項是否已清晰與完整的定義?若尚未做到,則必須對描述進行修改或補充。 每個項的進度能否恰當安排?做了預算嗎?是否分配到了組織中能滿意完成該項工作的單位?若未曾做到,應進行修改,以提供合乎要求的管理控制。 5.3.3范圍定義的產出 1.工作分解結構(WBS) 定義:把安排與定義項目范圍的各組成部分按可交付成果進行的組合。 不在工作分解結構內的工作不屬項目范圍之列。如同范圍說明書一樣,工作分解結構往往被用來形成或確定對項目范圍的共識,每下降一個層次意味著對項目可交付成果的更詳盡描述。 ▲帳目編碼(CodeofAccounts) 用于唯一確定工作分解結構每一的單元的編碼系統;成本與資源被分配到這一系統。 ▲會計科目表(ChartofAccounts) 對項目成本進行分類(人工、日常用品、材料)監控的任何編碼系統,項目會計科目表基于主執行機構的公司會計科目表。 ▲工作包(workpackage): 1.處于工作分解結構最低層次的可交付成果; 2.工作包又可在子項目工作分解結構中進一步分解; 3.一般說來,工作包可以使用于項目經理將工作范圍指派給另一個組織; 4.工作包可進一步分解為項目計劃與進度。 5.80小時法則:建立WBS時要注意:完成工作包的時間不要超過80小時,即兩周原則。 ▲工作分解結構詞典(WBSDictionary): 1.工作組成部分的描述通常被收集起來。 2.工作分解結構詞典通常包括工作包描述,以及進度日期、成本預算、人員配置等其它規劃信息。 ▲某些應用領域常用的其它結構 合同工作分解結構(CWBS),其用途是規定賣方將向買方提供的報告層次。CWBS通常不象賣方管理自身工作所用的WBS(工作分解結構)那樣詳細。 組織分解結構(OBS),其用途是顯示哪項工作組成部分已經指派給組織中的哪個單位。 資源分解結構(RBS),是組織分解結構的變體,通常用于工作組成部分指派給個人時。 材料清單(BOM),材料清單。是制作某項工業產品所需零部件的分級層次。 項目分解結構(PBS),基本上相當于一個十分粗糙的WBS。它廣泛地應用于因WBS不能妥善表達BOM使用的應用領域。 2.PMP考試范圍說明書更新(Scopestatementupdates) 包括對范圍說明書的內容的任何修訂,應根據情況通知有關的干系人。 |